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 |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与无界开放银行的构建”圆桌对话精彩回顾

导语:12月19日,2020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七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论坛以“‘数’享生态,‘智’惠金融”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政府领导、商业精英、学术代表、媒体人士齐聚论坛,共同探讨金融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的现实与未来,为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深耕细作和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前沿分析。

论坛期间,在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的主持下,中信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副总经理陈蓓 、光大银行数字金融部副总经理杜明洁 、 微众银行科技创新产品部负责人姚辉亚、网商银行首席架构师余锋围绕“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与无界开放银行的构建”主题,为与会嘉宾呈现了一场高水准、多元化的圆桌对话。



以下为详细对话内容:
董希淼:谢谢各位一直坚守在这里,我们这个论坛大的主题是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与无界开放银行的构建,大家要熟悉这个话题两个方法,第一个是看我们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刘勇院长刚才出的专著《开放银行:服务无界与未来银行》,向大家推荐一下。


第二个方法,除了听刚才演讲嘉宾的演讲,就是接下来听我们四位嘉宾的精彩探讨。我们这四位嘉宾选得还是非常好,除了都是业界的精英,我们在银行的类型上也很有特点。陈总、杜总来自业内两家领先的股份制银行,而姚总、余总是两家互联网银行的老总,我们组合非常好。加上刚才新网银行的赵卫星行长,国内三家互联网银行代表都来了。


下面,首先先请四位嘉宾,每位嘉宾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围绕着主题做个发言,然后我们在进行一些讨论。

请陈总先来。
 陈蓓感谢。今天听了一上午的数字化转型,刚才高峰首席的数字化转型十个注意事项对我的触动很大,每一个都很有体会,但有点遗憾的是数字化转型的银行案例没有提到中信银行,期望高首席以后能对我们行多一点关注。我行数字化转型从2012年就提出数字化银行的概念,2013年开始进行技术布局,立了几个方向,以云计算、大数据、分布式架构为基础支撑,实现业务的移动化和智能化,这些方向跟业界的发展很吻合。五六年来我们逐步落实现,看到了很好的效果。云平台分布式架构转型,对传统商业银行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特别是主机下移向分布式架构转型。最近大家也看了媒体报道,我行信用卡核心系统在10月份成功投产,是完全跑在分布式架构上,采用了微服务和容器技术,是全新搭建的一个信用卡核心业务系统,与同业相比,技术架构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是领先的,这也说明了我行在分布式架构转型方面的成功。特别提一下,我行与中兴通讯公司联合研发的金融级强一致性的分布式数据库,为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分布式转型奠定了基础。


另外,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我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第一,智能化产品推荐:用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客户线上和线下的行为分析,进行智能的推荐,产品推荐的成功率提升率提升了500%-1000%。第二,精准客户营销:多年来持续探索客户精准营销,对我行的业务带来了明显的提升。第三,信贷风险识别:通过客户个人信息、交易信息及相关外部数据,对客户贷款风险进行评估,实现智能化审批。信贷风险模型已成功试点,在线秒级智能审批小额消费贷款。智能化应用方面的突破,主要依赖近两年建设起来的中信大脑,它是我行企业级的人工智能平台,统一的技术框架,以中信大脑为基础是我们人工智能应用建设的特点,所有部门的智能化应用都使用中信大脑为其提供服务。


最后,我想讲一讲区块链的实际应用。我行牵头并联合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搭建了业内首个也是最大的一个联盟区块链交易平台,区块链应用是国内信用证和福费廷业务。有中国银行、民生银行还有光大银行,以及一些城商行加盟。基于开源技术经过三年时间打造,是真实的生产运行着的系统,上面跑着的是真实的业务,交易金额已经达到400亿以上。这个区块链应用获得了很多奖项。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虽然很前沿,但仅仅有这些技术还不能够代表一个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还要有驱动数字化业务自生自长的土壤和根基,包括企业的战略和文化,这一点刚才高峰首席也说到了。谢谢!

董希淼:谢谢陈总,其实数字化转型对老百姓来说,大家关注的是产品和服务,事实上这背后核心系统、系统架构是非常重要,而陈总是这方面的专家。也可以说是这么多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背后的女神。刚才陈总说的区块链在贸易融资平台上的应用,非常有意思。上星期我在工信部参加一个会议,研究区块链在小微金融中的应用,看来中信银行已经有很好的应用。


下面请光大银行数字金融部的杜明洁老总发言。我们说到数字化转型,相关部门名称大家都很关注,原来叫电子银行部,后来很多银行改成网络金融部,这是主流;但也有少数银行直接改成数字金融部,比如光大银行。所以光大银行意识是非常超前的。请杜总来给我们讲讲。

杜明洁:谢谢,我也借这个机会跟大家报告一下咱们光大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做的一些事,以及一些思考。应该这样讲,从2008年开始光大银行就在做开放跟生态建设这些事情,当时干的事情是什么呢?是我们的云缴费,我们现在云缴费其实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其实到现在已经具备了非常大的一个用户体系,以及他的整个生态的建设已经形成了非常好的,已经初具规模了,当然这里面也是离不开第三方,包括科技公司,包括其他金融同业的大力支持,这是当时我们最早做的一件事情。其实后面咱们光大银行,在整个建设网络中的光大银行也好,或者说咱们李晓鹏董事长到光大以后提出的建设“数字光大”,我们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在做。我们现在从集团到银行在做的一二三,哪一二三呢?第一还是金融大脑,跟刚才陈总讲的,咱们光大跟中信有点像,我们也是建设智慧大脑。这个智慧大脑下有两个支撑的平台,一个是大数据平台,一个是云计算平台,因为这个是最最基础的。再往下我们自己打造的三项能力,一个是独立研发能力,第二个是我们安全运营能力,第三个是协同开放能力,基于这一二三的大框架,我们数字金融部也是作为数字金融板块的牵头部门,我们在业务层面做了一些实践的动作。我们昨天其实在我们天津的光大大学做了一个手机银行6.0版的发布,其实这个手机银行现在就是我们在做,开放银行也好,在做数字化转型也好,是非常重要的平台或者说是一个入口。围绕这个入口,围绕这个平台,我们从之前银行非常有执念的客户体系,我们在今年年初已经开始从客户体系往用户体系转了,也就是说你非光大银行的持卡客户,只要你有手机号,你下载光大银行的APP之后,你可以享受光大银行提供基础的金融服务,或者附带着生活+金融的服务,同时你在这上面也可以解决你没有光大银行卡可以来做支付的问题。同时这上面也在做一些传统业务的改造,这个传统业务改造包括网络贷款,包括支付结算,我们以更模块化的业务单元的方式在做对外的输出。同时,我们也把我们合作伙伴引入到我们自己在建设的生态环境里面。目前来看,我们已经有外部的合作方引入到大概基本上有400余家的合作方,基于这样的整个数字化过程中间,应该说我们还是依然在探索\依然在摸索,整个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可以这样讲,我个人认为还是在初始的阶段,所以未来的路我们还需要走很久,所以也希望能够在我们各方的帮助跟支持下,我们一起来获得一个共同的成长,我相信这个共同的成长也是我们数字化转型中未来做开放生态的一个核心。谢谢!


董希淼:好,谢谢杜总。我很赞成杜总的观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现在可能才刚刚开始,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我不赞同现在很多人讲什么金融科技进入下半场、互联网金融进入下半场。我非常不赞同这样的观念,觉得还早着呢,不要过于乐观。应该说光大银行战略与路径是清晰的,“一二三”即一个金融大脑、两个平台(大数据平台、云计算平台)、三种能力(独立研发能力、安全运营能力和协同开放能力)。
刚才我们听了两家优秀的股份制银行老总的分享,下面要请我国第一家民营银行,也是我国最大的互联网银行姚辉亚总给我们分享,有请。

姚辉亚: 怎么理解“数字化转型”,什么叫数字化?刚才董老师讲了一些我们银行业的部门名称变化,我记得当年刚有电子银行部的时候,行业里有句话,叫“电子银行部的任务是要消灭电子银行部”。不知道大家听到过这句话没有,为什么要自己消灭自己?这句话当时的意思是,如果只有这个部门专门在做电子银行这件事,那么这个战略就没有融入整个组织。到了今天,网络金融部、数字金融部等部门的设置也是一样的逻辑,体现的是一个“转型过程中”的思路。当然,这些部门名字的变化,还是体现了我们银行业内部积极推动实现数字化的愿景,有着积极的意义。最后,直到有一天,大家都自然而然地用数字原生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这些部门就真的不存在了,可能就是转型后的状态了。

刚才董老师说了我们是国内第一家互联网银行,所谓的互联网银行放在今天的会议背景下来讲也可以叫“数字原生”银行,尽管我们不存在数字化转型的问题,但是每天也在演进。作为一家互联网银行、数字银行,微众银行在部门设置上并没有独立的网络金融部,而是从用户各类生活场景角度设置了各类部门,各部门都要用数字化的方式去思考怎么样解决用户的各种痛点,从我们的实践来讲,我理解数字化就是要实现数据化、智能化、平台化和生态化。


微众银行的自身定位是要服务数字普惠金融。因为是采用数字化、全线上化的方式来做,我们可以做到24×7全天无休,我们推出的所有银行产品和服务,不管你在半夜两点还是早上九点,只要你是我们的用户,你能够接受到的服务是一致的。针对普惠金融服务,我们提出了AAAS的标准,我们相信,要做到“可触达”、“价格可负担”、“体验良好”,还要做到“商业可持续”,才能算是好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要达到这一标准,科技就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首先你要改变成本结构的问题,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搭建了一套基于分布式架构的银行核心系统。让每个帐户的IT运维成本远远低于传统架构,这样就可以让服务下沉到更长尾的客户。同时,它的弹性、可用性也非常好,也足够健壮,这套系统处理的金融交易峰值。在其他金融科技应用方面,不管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等,围绕着改变成本结构、提升效率和用户体验、降低风险等维度我们都做了不少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董希淼:谢谢姚总。确实互联网银行给整个银行业带来的变化,以及未来为数字化转型起到的示范作用是非常大的,不只是它做了多少笔业务,自身有多少客户,那是它作为商业机构的成就,但对行业来说意义远不只这些。接下来再听一位互联网银行老总的发言,余总有请。

余锋:我们跟微众都是互联网银行,市场规模非常大。你看我的Tittle是首席架构师,我们没有数字金融部这样一个部门,在我们来看我们跟其他银行最大的不同是说金融科技是我们的立行之本,金融科技是日常的常态,我们在业务里面是不停的去找到业务场景,然后把最新的科技用到业务里面去。我们相信这轮数字化的浪潮,整个世界科技应用水平是在不停提升的,我们也要适应这个大的趋势。很认同刚才姚总的观点,你不要变成你自己一个人在玩科技,在玩数字化,其他人都玩别的,这样你是被孤立掉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对金融科技是这么想的,网商银行是非常专注,它专门服务小微企业,所以我们在这个场景下,我们实际上能够探索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业务场景会不停的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里面有很多科技、很多新的体验,我们都可以拿去做试点,去探索,这是第一点。

第二,其实在这种背景下,对于金融科技应用的考量,我们觉得数字化转型或者说互联网金融做的是规模。规模大了肯定会给技术带来大的挑战。另外规模越大服务小微在成本上或者效率上是有优势。所以基于这两点预设,我们发展金融科技的时候,我们会比较有定力,我们不管技术方向怎么变,我们只抓住这两个点,我们就是要做大规模,我们立行的时候就把核心系统建立在云计算上,因为云计算天生就是要去解决这些问题的,要解决规模的问题,要解决扩展的问题,要解决可靠性的问题。我们基于这思路,比如阿里云、蚂蚁他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有很多是共性的问题,我们就不需要再去造轮子,我们骑在上面就好了。


第三,最重要的,比如说我们银行特有的场景下需要去解决的问题,因为今天解决问题很多是跨学科的,需要高端人才,我们要在探索的过程中去积累经验,去培养人才,让整个做这件事情的成本降的很低,效率很高,所以这是我们去做数字银行科技很重要的一个考量。谢谢!

董希淼:谢谢网商银行的余总给我们的分享,他也提出来要消灭网络金融部、消灭电子银行部,因为他们没有,他谈不上消灭,他是对我们陈总跟杜总说的,我们就把这个问题抛给这两位老总,数字化转型可能很多会关注产品与服务场景,这是老百姓关注的。老百姓很多关注产品与服务,这两年很多人关注系统架构的转型升级,事实上对主流银行来说,特别大中型银行来说,我认为战略数字化,以及组织的敏捷、文化的开放更重要。为什么现在需要有一个网络金融部、信息技术部?因为数字化转型需要来有专门的部门来推进、落实。但同时问题来了,网络金融业务,很可能不少部门认为这就是你们部门的事情,所以面临着部门协同、利益分配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说需要组织的敏捷、文化的开放,怎么在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更好地改进,来推动我们数字化转型,我想请两位老总先谈谈。


 陈蓓: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有点难,因为我是技术出身,只是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在这方面,我从技术角度看到的问题是各个业务部门的需求非常旺盛,他们非常急迫的想做更多的产品创新,重构业务流程,拓展开放的银行去触达更多的客户,使银行服务场景化,带来金融和非金融相互赋能的价值,这些需求非常多。但是一份需求有时涉及很多部门,除了不同条线的业务部门,还有财务、核算、风控、内审等部门,往往出现需求碎片化现象,需求提到技术部门,就需要我们对需求进行补充和整合,很多业务也会涉及电子银行部。谁来整合需求对需求做最终的判断,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的痛点。
我个人比较崇尚企业架构,一个银行除了战略之外应该还要有企业架构,才知道战略往什么方向落地。企业架构里最重要的是业务架构,也就是业务蓝图。知道我们的业务蓝图在哪里,就能按图索骥,拓展业务,解决痛点,明确发力的方向,再不断对蓝图做演进。中国航空工业,在企业架构方面做的非常好,他们叫做复杂组织体设计,对我们银行来说就是企业架构设计,Enterprise Architecture。我觉得架构非常重要,用于指导战略落地,业务架构实际上是把整个企业的业务领域、业务方向、业务能力和业务组件定义清楚,然后再进行数字化转型,我认为这是比较好的方法。


 董希淼:谢谢陈总,陈总讲了很多干货,比较大的难点是需求的碎片化,恐怕作为IT部门的负责人来说她碰到这个挑战比较大,由企业架构到业务架构再到业务蓝图。我们经常讲跨界,跨接融合,我们经常强调向金融科技企业学习,陈总提出来向航天航空企业学习,这是很好的idea,特别对大中银行来说,他本来就是复杂的综合体,可能微众、网商、新网可能相对简单一点,但对大中型银行来说,的确是复杂的综合体,怎么来学习航天航空管理的企业架构,这的确是一个方向。


接下来请杜总来聊聊这个话题。
杜明洁:我从业务的角度来讲讲我自己的感受,从刚才姚总跟余总讲的那个话我们自己也对自己讲过,我们今年六月份从电子银行改的数字金融,我们之前自己对自己讲,我们干电子银行也好数字银行也好,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把自己给自己做没了,这是我们理想的终极目标。

董希淼:部门没了,人还在。
杜明洁:对,在这里面我们向其他部门输出人才就是整个银行在做数字化转型中间的胜利,其实我们自己目前在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间我们有非常大的职能,就像刚才董老师讲的我们要做一个牵头,大中型银行需要有这么一个,因为它大嘛,转身转型需要有这么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一个是牵头,第二我们会去赋能这些传统的板块他来做改变,这个是我们现在,我们一个数字金融部我们金融科技板块在整个行业里面所起到的角色。
从具体的业务层面上,我们现在在做的是什么呢?我们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方式,就是我们的一个柔性团队,以前我在分行做类似的业务,就是跟蚂蚁在做业务合作的时候,做单个项目,其实我们自己玩是玩不起来的,因为我会涉及到我所有的中后台,包括财会、包括科技、包括运营、包括法律合规,其实我们就是以柔性团队的形式,把所有的力量都柔和在一起,同时也是带着大家一起往数字化的路上在走。应该这样讲,方式方法有很多,各家行我们还是在找一个适合我们自己行特色的,或者结合自己行实际情况的方式,我们再往前淌路。谢谢!


董希淼:转型道路千万条,适合自己的才是是最好的。大中型银行转型的路还很漫长,才刚刚开始,在这样一个阶段一个牵头部门起到的作用还是挺大的,当然我们希望的目标,这个业界有共识,最后我们数字金融部也好、网络金融部也好都消失了。最终消灭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呢?就是一家银行真正成为一家金融科技银行,成为数字化银行。现在已经有一些银行提出来了,比如招商银行要打造成金融科技银行。我们刚才讨论的是关注到战略与文化的话题,接下来想请两位一起探讨一下具体的业务问题。我想围绕着数字小微金融,两家互联网银行怎么来更好地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通过技术的手段,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我想请两位谈谈。这是大家当下从决策层到老百姓都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


姚辉亚:董老师说了我们一个产品叫微业贷,通过数字化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这个产品的设计理念,跟小微企业的特征有很大关系。大家都知道小微企业融资的可得性是很差的,他们的融资需求就是所谓的“短、小、频、急”四个字,又没有抵押品,因此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们的解决思路是,使用征信数据结合各类替代性数据,通过数字化的方法给小微企业完成授信和提款。用户只需要到我们微众银行企业金融的微信公众号上去,不需要提交任何材料,仅需输入几个字段,完成身份认证后,在几分钟内通过信用评估就可以拿到授信,其背后不是依靠抵押品,而是依靠各种各样的大数据和模型,如工商数据、税务数据,电力数据等等去完成这个信用评估的,到目前为止这个产品的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除了微业贷,另外一个方式是通过供应链金融的形态去服务小微,围绕着品牌商或是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去服务小微企业,这块也取得了挺好的效果。

余锋:我们服务的企业更小,我们户均才三万,更小。因为服务这部分人群过去是很难被服务的,网商有一个定位,我们称之为“低空飞行”。一般的客机飞一万米高空,服务到头部的客群。而直升飞机可以低空飞行,因为今天的小微群体挺有活力,今天是卖农产品的,明天是卖工艺品的,我们不知道他们会做什么,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要有这种能力,哪里有这种需求我们就能飞到哪里去,场景化需求,客户的需求在哪我们就到哪服务。这些群体过去很难被服务,是因为它的服务成本高,今天怎么样以很低的成本很高的效率去做,所以我们首创的310模式,三分钟申请,一秒钟放贷,零人工介入,我们是沿着这种理念去做,踏踏实实做,实际上可以覆盖很多很多的人群。第三个,这里面的场景,客户需要的金融服务,不仅仅是我今天贷个款或者怎么样,他需要整套的金融服务,需要有很好的体验,把我今天的需求一揽子解决掉了,所以我们会就着场景延伸,比如说我们会做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的上下游我们一连串去做,努力把这个问题一起解决掉。


第二个,这里面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体验的问题,我们要有整个服务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体验,要非常的一致、连续。今天做互联网产品做互联网金融必须有这样的端对端的顺畅体验能力,否则的话用户很难会满意我们的服务,这也对我们的能力也提到一个很高的需求,所以我们大概是通过这三点的定位去服务小微企业。


另外我们的不良率还是蛮低的,不良率能够做到1.5,我们能够做到低空飞行同时保持安全,风控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

董希淼:好,谢谢。我们两家互联网银行要“低空飞行”甚至“贴地飞行”。刚才两位都讲到了,现在做的这些探索与努力服务了一些原来不被正规军服务的群体。原来我们强调续贷难的问题,这是“最后一公里”没解决好。我前段时间在《经济日报》头版发了一篇文章,我说需要关注续贷难的问题,更要关注首贷难的问题。这是“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姚总刚才提到的数字我们也得到了启示,他的微业贷服务的客户大部分是原来没从银行体系那里贷到款,他通过微业贷贷到款,积累了数据,以后申请贷款更加容易,成本也可以降下来,我想这是互联网银行做的探索很重要的方面。事实上我国现在包括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一共大概1.1亿户左右,真正获得贷款大概就占20%,超过80%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获得贷款,这个空间还是非常大,所以我觉得不管是大中型银行还是互联网银行的探索,我觉得还有很大的空间。包括刚才新网银行举的两个案例都是小微企业。

时间关系,请四位嘉宾用一句话来总结或者展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
姚辉亚:不管是数字化转型还是开放银行,其实都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意思是你要追逐“用户的视角”,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他需要什么。数字化的目的是以用户为中心去服务好他,你最后实现的不管是数据化、智能化还是平台化、生态化,要能够为用户提供更高的价值。
董希淼:以人为本,为用户提供更高价值,这是我们数字化转型根本目的。


杜明洁:我觉得对于我们中型股份制银行来讲应该是以更开放的心态来迎接数字化转型,因为这是银行在现在这个时间必须走的一条路,就是以更开放的心态,有了心态都好了。
董希淼:开放心态能理解,既包括跟外部开放,也包括行内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开放协同。

余锋:开放共赢,共筑小微金融服务生态。
董希淼:开放共赢,非常好。
陈蓓:对于传统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它的难度不在于科技本身,而在于数字化创新的土壤和文化。

董希淼:谢谢陈总,这也是我一贯的观点,对于大中型银行来说主要挑战不在技术,主要在文化,在氛围,但是我们整个银行业现在已经有很大的改变,我们对整个商业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打造“开放银行”,还是持比较谨慎乐观的态度,我相信这个步伐会加快推进,一定会有更多更新的产品、服务和模式不断涌现出来。
我们这一环节的讨论就到这里,感谢在座的各位坚持到现在,也感谢四位嘉宾精采的分享,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